這幾年的台劇有很多佳作,原著才讀到一半就開始看改編的電視版,
竟覺得有些心虛,不過書是一篇一篇散文形式,很好奇是如何改編,
先看前兩集,覺得編劇應該是讀完了全書之後,再重新創作出電視劇本。
李銘順飾演的阿祈和柯叔元的阿欽是一對鐵工兄弟,兩人在工地形影不離(?)
阿祈已婚和太太同住,兩人有一個上高中的兒子;阿欽則是羅漢腳,
另外游安順(昌仔)、苗可麗(昌嫂)和薛仕凌(阿全)是在工地一同打拼的好友。
編劇把原著的細節大致上都拍出來,當然以讀者來看,可能會感覺到意猶未竟,
畢竟只有短短六集,原著林立青在書中,除了營造工人之外,還有對其他關聯族群有很深的刻畫,
像是外勞或者外配,還有性工作者和工人之間的互動,其實都是很值得大家去思考的觀點。
可能為了在電視播出,對於公務人員和警察的描寫也輕描淡寫帶過,
原著本身就是很沉重甚至很灰暗的主題,從一篇一篇不連貫的散文當中,
編劇把阿祈和阿欽兄弟故事改編之後,竟然用「喜劇」手法來詮釋這對兄弟的故事,
這很令我意外。
很多細節都有拍出來,工地工作的師傅,進入便利商店會刻意脫下沾滿泥巴的雨鞋後才光腳進去。
對於年紀輕輕就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年輕工讀生,發自內心去體諒的精神。
這些是書中好幾篇的小細節,不要小看這些細節,慢慢把全戲的觀點帶出來。
尊嚴是給有領固定薪水的人講的、夢想是給有未來的人想的!
一場工傷意外,這群夥伴把人救出之後,送到醫院急救,卻碰到醫院要求先付醫藥費。
幾個人湊來湊去也沒辦法有足夠現金能救受傷弟兄,一旁的昌嫂忍不住去領錢出來。
昌仔和昌嫂也是書中描寫的工地小包商,比起其他幾個經濟狀況稍微好一點,
因為有『昌嫂』的存在,書中對於在工地現場的這些女性都尊稱為台語的『嫂仔』,
這些成家後的工人因為有另一半的支持和付出,相較其他年輕的工人多了穩重,
在電視版中,這樣的細節和工傷事件的情節串連了起來。
接著進去兩兄弟的個性描寫,阿祈愛做發財夢,也不是單純想要享受有錢生活。
看到因為工地意外收傷的「蚵仔」,因為醫藥費被醫院刁難,而且重傷之下也無法工作,
在工地的工人是靠天吃飯,天氣不好不能工作,和上班族不同,他們少工作一天就少一天收入,
同樣的,身體狀況也是如此,要是身體不舒服休息,同樣也少一天收入。
和阿祈不同,弟弟阿欽同樣是鐵工,手藝精細而且似乎有用不完的體力,
編劇在這裡埋下了伏筆。阿欽老是在哥哥阿祈背後收爛攤子,
兄弟個性大相逕庭,哥哥是夢想家,各種發財點子隨手拈來,
弟弟除了上工之外,就是固定找一位「老相好」露露來發洩需求,
似乎是一般人刻板印象,認為這樣就是工人階級生活了。
另一位開怪手的阿全就是電視原創的角色了,以貨車為家,愛上檳榔攤的「女神」,
為了和女神交往,他努力工作又是專業技術,照理說應該不至於口袋空空,
但是書中所描寫的工人,常常是交通違規或者施工時違規,
賺到的錢都交給政府了!
後來挖到古董發現是鬧劇一場,跟想買四面佛被詐騙,其實都表現出這些人良善的一面,
為了從社會底層翻身,沒有錢沒有人脈也沒有尊嚴甚至無法擁有愛情。
這就是最深層的悲哀。
阿祈和阿欽的爸爸臥病多年走了,阿祈到最後一刻還是希望能藉由無形的力量來發財,
然而很諷刺的是,兒子小傑居然中了發票200萬!
這200萬讓阿祈在工地揚眉吐氣,所有人都想來借錢。
第一集工傷的「蚵仔」最後走了,阿祈看到他遺留下的妻子和兒子動了惻隱之心。
連在外面路邊攤吃個麵都常常沒錢的他,把中了獎的發票給「蚵仔」的妻兒生活。
甚至連自己太太也瞞在鼓裡。
而阿欽靠著使用毒品提神,每天日以繼夜工作,看似幫哥哥在擦屁股,
事實上他的過去也很悲慘,前女友父母看不起男方的鐵工家世而介入雙方婚事,
從此阿欽離家出走去混幫派,連父親病了家中的鐵工廠危在旦夕也沒回家,
後來浪子回頭為了報答家人哥哥的恩情,默默的燃燒自己的生命來付出。
再次和前女友重逢,女友已經是別人的太太還大了肚子!
深藏心底的怨憤就在阿欽飆車之後,面對警察怒吼一樣。
只能用毒品去麻痺自己的感情,用夜以繼日的工作去把憤怒埋藏起來。
由於觀片時本劇的原著已經先看完了,書中阿祈和阿欽的故事只是其中一篇,
不知道會如何改編。
看到阿祈生病出意外,心想該來的終究要來,
看著阿欽和阿祈的兄弟感情,阿祈表面大而化之,但是他慷慨捐出那麼多錢給「蚵仔」妻兒,
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有好結局嗎? 這不是一部喜劇嗎?
最後阿欽在工地裡幫哥哥注射毒品,荒謬的工人喜劇變成鐵工悲歌,
接著,小傑和媽媽到樹葬園區,看到「蚵仔」妻兒對著葬了阿祈的樹下跪磕頭,
阿祈的太太「美鳳」內疚爆發出來,感染了螢光幕前的我,好人沒有好報,
但是至少沒有給自己親愛的家人帶來負擔。
鏡頭一轉,阿欽的前女友牽著一個小女孩出現,我似乎明白了些什麼。
另一個來祭拜的是阿欽的相好,
在最後一刻阿欽自己也注射了致死的毒品陪著哥哥走上絕路,
但是把存下的錢留給她,脫離了賺皮肉錢的生活。
從喜劇轉變成這樣的結局讓人不勝唏噓,應該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理念:
即使是社會底層,他們仍然奮力想翻身,對於和自己一樣遭遇的夥伴,
他們比我們一般人更懂得那種苦,寧可把意外之財送出,
自己扛著生病的身子去上工...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